向母校报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浦外20年 > 向母校报到
2013届徐九洋(清华)
信息来源:
日期:2016年11月02日
阅读次数:
快速分享:
字体:【

从医开始

徐九洋,2013年毕业于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医学实验班,即将赴美进行两年科研训练。在校时曾担任校团委副书记、模拟联合国社团社长,为浦外英语辩论队2012上海市冠军队成员。

从浦外毕业已经有近三年了。每个学期浦外开学的时候都会回去看望以前的老师,转眼高中老师们又一次把学生带上了毕业班。还记得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这一届的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约好,等到浦外20岁生日的时候,再回到母校聚首。一晃,当初的约定就在眼前。

毕业之后,在清华仍然保持着浦外人的认同感。每年春天,我和其他在北京的浦外人们都会迎接参与北大模联的浦外高中学弟学妹们。渐渐地,每年的面孔由熟悉开始变得陌生;不过,虽然之前并不相识,但是能够在北京见到浦外人还是会感觉分外亲切,迫不及待地打听学校最近的发展。我想,这就是七年浦外生活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迹吧。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许多人都对我的决定表示惊讶,作为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里也并没有医学的背景,为什么要选择去学医呢?我想,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但是也有其背后并不偶然的因素。

在高二结束的暑假,我有幸获得了参加清华暑期学校的机会,从那以后就埋下来想进入清华就读的梦想。不过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过医学的事情,所考虑的是学文科或是学工科。因为在浦外一直参加学生工作,并且也积极参与模联、辩论等活动,加上也有英文报小记者的经历,所以对于新闻、法律、国际政治等都有兴趣;另一方面,因为父母都是工程的背景,并且自己在高中时对化学情有独钟,也有考虑过学习化学工程或是生物技术。这些都是中学时一直在考虑的计划,但是最终选择医学,却有一些“一见钟情”的意味。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偶然关注到了医学实验班的宣传材料,便立即被“医师科学家”的培养理念,以及“3+2+3”的既有基础课程又有科研训练的培养模式所吸引,便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从此与医学结缘。

来到大学开始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自己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反而对这个领域越来越喜欢,自己“医师科学家”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我所在的班级是清华创办的第五届医学实验班,我们笑称她为清华医学的“黄埔五期”。的确,在学习过程中,我能够感觉得到这个班级的不同:我们能够有机会与中科院院士们在课堂上面对面讨论问题,我们有充足的设备资源进行课程的学习探究,同时我们被鼓励在本科阶段就进入实验室学习、接触科学的前沿。眼界被极大地开阔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我很幸运,赶上了清华大力发展医学专业的步伐,于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如此多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回想在浦外的岁月,我也很幸运在浦外培养、锻炼了许多的兴趣和能力,让我能够充分享受放在面前的资源。

浦外自由的氛围和大学是很相似的,“海纳百川、温文尔雅、惟实求真、追求卓越”的浦外精神在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熏陶下更进了一步。回想,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能够很顺利的度过,源自于在浦外时即养成的自我管理、规律作息的习惯;同时沟通协调多件事情的能力,来自于高中时学业、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的几方平衡;大学中常用的演讲、展示等技能,也在高中的模联、辩论当中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对于化学、生物、医学的兴趣,是在浦外的中学课堂上培养起来的;在浦外七年积累下来的英语功底,也让我能够在面对大量的英文原版生物医学资料时,更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展望未来,在浦外时即开始的人文积淀对于将来从医时的医患沟通、团队合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不过再仔细思考,其实这些能力,不仅局限于医学生;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极其可贵的。只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些能力在医学生的身上得到了体现。简言之,作为一个文科学校中成长的理科学生,浦外所给予我的,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环境、把握身边的机会。

浦外在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但是由于学业的原因我即将出国深造,高中毕业时的约定恐怕不能够如期兑现了。不过,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将来回国之后走上工作岗位,相信对浦外的情感是不会淡忘的,而且一定会越来越深。作为新十年的第一届学生,我和同学们一起见证了过去十年里浦外的飞速发展,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看到浦外继续辉煌!

2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