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规范
用字规范--试卷1
信息来源:
日期:2014年03月07日
阅读次数:
快速分享:
字体:【

 浦东外国语学校13届高三摸底考语文试题(2013.9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5分)

 

①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③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④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章第②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作用是什么?(2分)

                                                                              

                                                    

2.第②段提到明诗博得了“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你认为恰当吗?请任选一个绰号加以分析。(3分)

                                                                                 

                                                                               

                                         

3.第②段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是                                                          

                                                                              

                                            (2分)

4.第④段中的“真理”具体指(2分)

(1)                                                                                  

(2)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

         B.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

         C.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

         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

6.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如: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辞。(3分,任意写出一条2分,语言组织1分)

又如: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7分)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①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答,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仙去。这是2009年4月11日下午的事。30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②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

  ③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④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喑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30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淑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⑤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30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⑥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锺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⑦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利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雅文化的养成。

    ⑧我想,敬爱的林大哥吗?这时一定在天堂呵呵地笑我。(有删改)

 

7.第④段提到“汪曾祺”,我们高中课本学过他的文章篇名是《               》(1分)

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3分)

                                                                              

                                                                             

                                                                            

9.结合全文,请分析林斤澜的人品和文品(4分)

                                                                              

                                                                             

                                                                             

10.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4分)

                                                                               

                                                                               

                                                                              

11.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2分)(      )

A.文章标题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提领了全文。

B.“怪味小说”是指林斤澜的小说内容不合潮流,无主题,太朦胧。

C.张爱玲的地位完全是靠夏志清追捧出来的。

D.作为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的贡献是代其老师写小说。

12.文章第⑦段中作者提到“雅文化的养成”问题,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阐释。(3分)

                                                                    

                                                                    

                                                                   

三.默写(8  108,每空1分,如果填写多于8空,则按前8空评分)

13(1)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3)                          ,断桥头卖鱼人散。

(4)师者,                                      

(5)吴宫花草埋幽径,                            。

(6)是处红衰翠减,                              。

(7) 熊咆龙吟殷岩泉,                           。

(8)纵一苇之所如,                         

(9)                           ,尽西风,季鹰归未?

(10)                          ,澄江一道月分明。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4.我们高中所学的陆游的诗歌篇名是《            (1分)

15.选出下列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首句先从大处着笔,勾勒环境;次句写四周绿阴环绕,暗笔点题,两句在山光水色中透出一个“幽”字。

B 颔联紧承首联铺开,用典型的初夏景色和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幽”境。

C 颈联展示给我们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的想象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的动态的景。

D.整首诗借景抒情,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显得不平静。

1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3分)

                                                                          

                                                                             

                                                                                                        

五.文言文阅读(18分)

                (一)孔子见齐景公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急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急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17.文段选自刘向的《说苑》,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是           (1分)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         ②吾人,遂忘之(          )   

③反,复往,又不受  (          )        ④与不如弃物于沟壑(         )

1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每句2分)

(1)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

                                                                     

(2)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20.选出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3分)

A 曾子衣弊衣以耕             B。足以全其节也

C.左右欲刃相如              D。 族秦者秦也。

21.选出与例句“先生非求于人”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     )

  A.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B 戍卒叫,函谷举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覆之以掌    

22。上文为什么要连续用了孔子、曾子、子思三人的例子说明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3分)

                                                                    

                                                                                                                                          

六.文言文阅读(16)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3.加点字解释(4分)

(1)季氏将伐颛臾(       )                     (2)无乃尔是过与(        )

(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4)龟玉毁于椟中(       )

24.选出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3分)(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者止

B.且在邦域之中矣/ 既来之,则安之

C.虎兕出于柙/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5.翻译(4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27.第2段划线句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用了比喻,根据文意,推断出“虎兕”和“龟玉”实际指的分别是          和           (2分)

七.作文

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