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高一研究性课题----新词语的利与弊
信息来源:
日期:2014年03月05日
阅读次数:
快速分享:
字体:【

新词语的利与弊

                                        李家宁等

  • 背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更是高深莫测、意味深长。近几年,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语言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新事物、新观念、新词语及其新用法大量涌现。新语言现象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向、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广告业的繁荣,使“经典广告词”家喻户晓;网络系统的发展,使网络语言掀起流行的风潮;而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又让不少其他语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

 

  • 缘由:有人说,新词语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标志着人们在文化选择上的宽容度加大,语言应该吐故纳新,才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有人说,汉语言的典雅、优美、生动是举世公认的,新的流行词中有许多不规范,这种现象有碍汉语言的健康和雅正。那么新词汇究竟有哪些利弊呢?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新词汇?这是本论文需要研究的。

 

  • 研究目的:通过了解新词汇所包括的范围、其性质、其用法、及其影响,辩证地分析新词汇的利与弊,从而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新词语的存在。
    • 关键词:1. 新词语的定义及其特点并举例

              2. 新词语对汉语的影响

              3. 新词语的利与弊

  • 研究方法:网上查找资料、网络调查、小组讨论
  • 研究过程:组长:叶子     论文撰写

              组员:周立颖   资料搜集

                    叶晨萱   资料搜集

                    杨惠莹   资料搜集

                    孙艳洁   PPT制作

                    周泽怡   交流

  • 研究实施
    1. 新词语的定义

什么是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新词语的特点

   第一,能产性强。这可以说是当今汉语新词语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并且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其他特征之中。有学者认为,当前汉语中每年产生的新词有一千个左右,平均每天产生三个,最新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录1978~2002年共二十五年产生的新词语两万条。这样计算,平均每年有八百条。比如,网民、网虫、博客、扶贫、融资、年薪、听证会、放心肉、筒子楼,等等。

    第二,旧瓶装新酒。形式是旧的,但产生了新义,并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义项。途经主要是:一引申,二比喻。比如,“下课”,新义指“被解职”;“内功”,新义指“自身的素质、实力”;“变脸”,新义比喻“事物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黑马”,新义指“在体育比赛或其他竞争中出入意料的优胜者”等。

    第三,多音节。现代汉语词语一直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但在当前产生的新词语中多音节明显增多,打破了汉语词语中双音节占主要地位的局面。据曹炜先生对《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等主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的抽样调查,当前新词中双音节词语占百分之二十六点八二,三音节词语占百分之二十六点八二,四音节占百分之三十点四二,五音节占百分之八点一九,六音节以上占百分之七点七四。所以说,新词语中多音节词语增多,实际上已呈现出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并驾齐驱的局面。

    第四,缩略。缩略就是将一个多音节词语缩成一个音节较少的词语。新词语的缩略最常见的是由多音节(多为四音节)缩略成双音节。如,婚姻介绍→婚介,体育彩票→体彩,卫星电视→卫视,维护和平→维和,物资流通→物流,海外归来→海归,研究开发→研发,个人演唱会→个唱,中央电视台→央视,娱乐新闻记者→娱记等。也有多音节缩略成三音节的。如,奥林匹克运动申办委员会→奥申委,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等。

第五,混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空前频繁,新词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外来词有音译、音、意兼译以及夹中夹英。同时,由于广东、香港等地经济发展迅猛,粤方言伴随着经济浪潮大量进入普通话。这些词用法比较新鲜,并多有个性,因此也就逐步从并存共用转到部分替代。这包括:

外来词:如,克隆、丁克、镭射、麦当劳、肯德基、摩托罗拉、因特尔、奥克斯、伊妹儿、可口可乐、席梦思等;

夹中夹英(日):IC卡、三K党、卡拉OK、BASIC语言、CCTV、SDTV、GDTV,撒哟娜啦,卡哇依等;

粤语词:如,的士、拍拖、巴士、买单、收银台、炒鱿鱼等。

第五,“准词缀”形成的新词语。

如,“”——超音速、超负荷、超现实、超高压;

”——零距离、零首付、零风险、零接待、零中介、零增长、零利率、零口供;

迷你”——迷你裙、迷你电影、迷你花园、迷你汽车;

”——看好、看旺、看涨、看跌;

”——网吧、影吧、酒吧、书吧、氧吧、陶吧、水吧等;

除了以上几类新词语之外,还有一类新词语不容忽视,那就是——网络语言。作为代新兴的沟通媒介,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因此网络语言也是我们此次研究的重点。网络语言是由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新新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例如:菜鸟、青蛙、稀饭、汗、偶、闪、3Q、晕、弓虽、表、RP、PK、886、米女、“做人要厚道”、I服了U等。

 

  1. 新词语对汉语的影响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节选):

 B     八荣八耻、白奴、白托、白银书、半糖夫妻、抱抱团、抱抱装、奔奔族、笔替、博斗、博客话剧、博文

 C      草根、车奴、成考移民、城市依赖症、村证房

 D      大肚子经济、倒扁、盗版党、等额配比基金、电话门、电子环保亭、吊瓶族、丁宠家庭、动能车、独二代、断背

      ……

在此,我们仅仅节选了B、C、D三个字母开头的词语。其实在这些词语中也有很多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新词语出现和传播的速度使我们目瞪口呆。

人们已经察觉,当今摩登的广告语言、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在写作、交谈时不知不觉就用上了这些时髦的语言。用他们的话说:“感觉挺好的,不会用会被同学嘲笑落伍的。”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那些包含着错别字、英文、其他符号甚至图片的“新新语言”。不仅如此,一些年轻人也热衷于使用新词语。请看以下一例:

“有个年轻人告诉我,他同事的爱人是位‘绝代佳人’。我见到真人,并不是特别漂亮。看出我的疑惑,那位年轻人解释:所谓‘绝代佳人’,是不要小孩没有后代的家人。”

不难看出,新词语的影响范围很大。不仅在校学生喜欢用这种简洁、新奇的词语,大人们也乐此不疲。新词语的确有正面影响。它使人们的日常用语更活泼、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节省了聊天时间,也增添了不少乐趣。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正处在打语言基础的时候,如果不对新语言,尤其是那些品位低下、乱造的网络词语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给语文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也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1. 新词语的利与弊
    • 利:

新造词多是来自网络、新闻等,比一些专业术语更生动形象易懂,也更能被大家记住。像“年薪”这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没有人会去想以前到底有没有这词,而是顺其自然的就去用了。

缩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运用广泛。缩略语给人感觉较亲切,没有那么政治化。如卫星电视→卫视,现在的电视宣传语都说XX卫视,哪里有XX卫星电视。又如世界博览会→世博会,我们的日常对话中都只说世博会,连播报的新闻里都简短了说。简略了以后说起来方便,听起来也舒服。

混合词中有许多都是我们根据其他语言而音译过来的,很大程度上我们只是给某些事物赋予了一个中文名字。我们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说英语或日语,所以发音相近的中文就能帮助大家更恰当地表达。比如说“麦当劳”、“诺基亚”、“可口可乐”,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中文名去称呼,真正要我们叫英文名的确有点晦涩。

 

 

 

  • 弊:

有相当多的新词语的出现乃是“白字”的使用。当一群人或习惯或故意地将一些字词写成错别字,久而久之,通过网络等方式传播开,其他人也易于接受并将其当作一种流行,而广泛使用,那么这些新词语便诞生了。然而此类错别字的泛滥却有严重误人子弟之嫌。当流行风头渐渐过去,我们回首却会发现一种新的习惯或有或无地是我们丢弃了一些本应注意的规范。虽说历史上一些新词的出现也是错别字的缘故,但大量白字泛滥肯定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现象。

   将粗口当另类流行。部分新词语如TMD国骂,是另一种新型粗话脏话,大肆传播不利于规范语言文字以及汉语的健康发展。

 

 

  • 研究结论:

 新词语新词语包含了很多方面的东西。不仅仅包括了网络、广告,还包含了政治、经济、商贸等方面。这些语言的以其广泛的渗透力和机枪大发展里收到了诸多关注与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认为“语言文字的混乱已经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也有人相信语言文字的变化多数情况下起的作用是积极的。通过我们小组的研究与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新词语的出现的确让中国的语言文学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现象,包括曲解正常词汇的“新人类语言”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港台与海外汉语在内地的滥用,报刊中使用以汉字标注的地方方言等现象。

但新词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并在词汇中很快反映出来,这也是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多数情况下起的作用也是积极的,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年代,必然导致相应的文化变革。比如魏晋南北朝,佛教语言大量被应用在汉语中;甚至今天的白话文,也曾经是一种新新语言,是五四时期大量西方语言的进入,造就了今天的白话文。

由此可见,语言是时代的镜子,这些新词的出现反映了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的迅速变化,也显示了新理念在百姓生活中的渗透。时代在变更,新词语既然能够存在就说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拥有的一些优点应该被人们所肯定。我们并不认为年轻人喜欢将英语和汉语夹杂着使用就影响了汉语的纯洁,维护中国汉语言的纯洁性是指在使用汉语时,必须按照汉语言的使用方法去运用。由于英语教育的普及,英语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用语中这个现象已不可避免。生活中,可能我们已经离不开那些简单的英语字母。例如NBA、IBM,甚至KFC,说者知其义,听者会其义,难道还需要解释吗?另外,一些音译的词语,例如宜家(IKEA)、家乐福(CAREFORE)等,翻译得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很贴心。新词语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汉语的悲哀。它的发展和汉语的健康纯洁并不相悖,反而用它的方便、幽默与创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然而与此同时,新词语尤其是网络语言在青少年群中的泛滥使用让人担忧。因此,关键就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新词语以及怎样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实我们知道,之所以会有人认为新词语破坏了汉语的健康与雅正,是由于这其中有一些语言不健康不规范的关系。网络语言作为新词语的一大代表,我们对其进行了着重的研究与调查。我们发现,网络语言之所欲会受到欢迎,是因为它体现了年轻一代的个性,让使用者有一种追逐潮流的满足感。但我们应该认清网络语言的价值,并不能因为它新鲜就无止境地使用它,混乱的现象也不能听之任之。由于网络语言的不正规性,我们不能把它用在严肃的场合,如学习、考试等。而在网上聊天或者平时闲聊的时候,用一用这种风趣活泼的语言也无妨。其实网络语言就像是流行歌曲差不多,有的可能流行一段就失去其存在的空间,有的可能流行更长一段时间,有的可能演变地更接近规范语言,也可能长期的被人们认可使用。那么新词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就是接受它,承认它存在的积极效应;使用它,并且妥当的使用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作为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感,规范我们的语言;而信息社会中对人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媒体,更要有这方面的责任感,既要从丰富的民间语言中汲取营养,也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相信历史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只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词汇就是我们需要的。

 

  • 参考资料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7102/687589.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753201.html?si=4&wtp=wk

http://www.lava-lava.com/topic/show/397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1214701008y6t.html

http://me.ik8.com/xyjw/Menu/821713/Article/407254.Html

http://cnuyyh.5d6d.com/thread-161-1-1.html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08-28/26/216482.html

http://bbs.deafstar.net/thread-29656-1-1.html

http://tieba.baidu.com/f?kz=348286055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英国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