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
本期科研论坛的主题是“二期课改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受学校委托,由中预年级老师主讲。
2006年的9月,当中预年级的老师和所有的新生一样,拿到了崭新的新课本时,老师们才感受到了我们已经真正走到了二期课改的最前沿。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驰骋想象”的良好学习氛围,创设“参与、体验、感悟”的学习、生活环境,是课改的主旨。
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搭建怎样成功的舞台,让学生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能创造性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聚焦课堂,感受中预老师在这一学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酸甜。
本次论坛我们年级各学科的代表将会把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困惑与老师们交流。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等要素构成的。但客观上教学是一种活动过程,是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活动的展开,课程内容是客观的静态的要素,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要素,用好教材才能更好的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李诤引老师: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正如李诤引老师自己说得那样,只有对新的课程内容的深入认识和研究,才能更好的用新教材于课堂,在课堂上更好地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
母语教学的课堂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质疑的。新的语文教材相对于以前有了质的变化,怎样在课堂上用好教材,借助语文工具,促进文本理解,感悟人文思想,韩海虹老师在经历了第二年的新教材课堂教学实践后,有体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韩海虹老师:借助语文工具 促进文本理解 感悟人文思想
确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借助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感悟人文思想,促进理解。
二期课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让课堂成为最具活力的地方。把快乐留给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民主、快乐的氛围中,在积极的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成功体验中,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还给他们,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这应是所有学生的福音,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正实现。
汤建权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纲要具体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远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沉意义。
小结:
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芬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交换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倾诉任何内心体验的人。教师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童心、童趣,包容他们“美丽的错误”,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建立平等的、朋友一般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指导者、辅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他们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益。同时,教师要把握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地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淡化权利,发挥民主,以一个“知识、智慧和教养的化身”出现在学生面前。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更多课堂教学的场面也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贵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我想:我们都应该朝这个理想的境界努力!
最后我想用这样的话和老师们共勉。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劳动能够给自己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把自己引导到从事一些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重复容易疲劳,被动产生痛苦,唯有创造,才能幸福并快乐着!教育是一个创新的天地,思考学生的个性,分析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考虑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在生活中反思这些内容,会发现这里有收获和发现,有欢乐和痛苦,是积累而不是重复,这样才能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