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惑的产生
多年以来,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
老教材以知识体系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学生也多机械接受,并非真正理解。新教材以主题单元来编排,因而在二期课改实验中,开始重视人文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但存在忽视工具性,、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倾向。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也长期受到不知如何处理这两者关系的困扰,因而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共同确立了“如何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正确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课题,做了一些探究和实践。
二、探究的前提条件
1、 人员优势
备课组内2位老师一直使用老教材进行教学,教学经验丰富。在近几年二期课改理念的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她们也尝试运用新理念来教老教材,注重增强老教材的人文色彩,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我多年来在中预年级教学,熟知中预学生的现有状况和特点。尤其是近几年,在教学中,比备课组组内老师早一年接触新教材,更多地了解新老教材的异同,能将自己在新教材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大家一起探讨。另1位老师是教师岗位上的新兵,她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最新信息、理念与我们一起分享,给我们备课组研究活动注入了活力。
2、 课题支撑
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能引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我校《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项目之所以能被批准为区级重点课题,正因为它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我们聚焦课堂,优化教学,其核心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理解。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否正确统一的主要标准,也应是是否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探究实践
案例 :露珠与荷叶
(一)文本分析
1、主要内容:
《露珠与荷叶》一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著的一篇寓言散文。文中写到:每天清晨,荷叶的胸前总有一粒晶莹的露珠,露珠的到来给孤独的荷叶带来了快乐,同时也带来了深深的疑惑:“为什么我总是原来的我,露珠却永远不是昨天的露珠呢?”荷叶带着这个无人为它解答的疑惑日渐枯萎了。
文本特点:
文辞优美,内容简洁,然而哲理性很强,寓意深刻,给人颇多启迪。因而此文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2、教学目标:
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变化”的寓意。(也可由此生发出多角度的理解)
3、教学难点:
文本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依据六年级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阅读能力、理解水平,简单的整体把握的寓言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理解文本寓意。
4、教学对策:
教师通过研读文本,分析得出,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寓意,可以通过已知的、可感的文本内容作为台阶,教师巧妙将之架设成一座桥梁,帮助学生自然过渡,顺利到达理解文本寓意的彼岸。
教师在圈划出文本内容中可以作为制作台阶的原材料后发现,如果没有正确的排布台阶的线索和顺序,不当地细部分析易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大大削弱文本的人文色彩,学生也多将注意力集中地分散于字、词、句的分析,反复训练,机械接受,不能达到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寓意的目标。
通过寻找和比较,我们觉得理解文本寓意的最佳突破口是理解“荷叶感到伤心和迷惑”的原因。因而依据学生理解的逐层深入过程,设计以“怎样的荷叶——荷叶为什么会这样——你对荷叶说什么”为线索,串起学生整个感悟理解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露珠与荷叶 |
教学目标 |
分析荷叶和露珠的对话,理解荷叶感到伤心和迷惑的原因,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变化。 |
教学目标 制定依据 |
根据寓言的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应是主要的教学目标。 根据此文的特点,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寓意。所以以分析其关键的对话内容,寻找荷叶感到伤心和迷惑的原因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分析,自己悟得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