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外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浦外论坛
以“小组任务型合作学习”为载体,构建课堂评价机制
信息来源:  
日期:2008年02月25日
阅读次数:
快速分享:
字体:【

 

I. 引言: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手段的单一性——“一刀切”这一对矛盾,相信每位老师都有所感触。作为一所以英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在英语教学中就应该着重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爱说英语的习惯,强化语言的交际功能,激发学习兴趣,而现行的英语学习评价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有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的手段。因此如何在现行的评价体制下更好地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状况,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课堂评价机制或许能够改善丰富一下我们现行的评价手段,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和谐的发展。那么我所思考得这种英语课堂评价手段是以“小组任务型合作学习”为载体的评价手段。在我们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采取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小组任务型合作学习”。“小组任务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论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就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

 

II. 问题:

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 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是更好的为学生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 我认为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比较主要的问题是: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III. 措施:形成“小组任务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1. 创设小组的外部条件

将班级的学生由秧田式座位改为4—6人围座式,U型或O型等等。分组时考虑学生的意愿、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甚至家庭背景等方向的差异,必须好、中、差搭配,各组水平基本均等。这样既能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又易于协调气氛、保持小组纪律,相互间作用更为显著。

2. 建立小组档案

划分好小组后,要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档案袋—即一本本子。指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作为小组的第一份作业收入档案袋内作为第一页:

小组名称——要新颖、有含义,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其含义。如:sunflower; rocket等等。

小组口号——要求能激励士气,体现目标,易于呼号。如果在课堂上本组落后了,那么本小组可以呼喊口号来提高士气。如:We’re always the best.等等。

小组成长目标——主要是指本学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要求目标订立的不要太高、太难或时期太久。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小组纪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纪律供参考,或作为基本要求,如:在讨论中必须用英语等等。然后小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小组的具体纪律。

小组分工——每组推选出组长(主持小组活动)、记录员(简单记录发言要点)、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报告)。这些职位可以在一定阶段后根据小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譬如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小组内自行进行岗位竞聘、选举等。

3. 制定考评标准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课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观察的视角。师生商讨后决定根据完成任务情况、参与度和纪律问题三方面内容来评价,基本上每一方面都从小组这个层面来考核。而在完成任务方面增添个人考核。小组考核以分数来合计,而个人考核则以红星数来计量。小以英语教学一章节或单元为阶段,进行小组和个人的评定。下面就从这三方面分别来阐述。

1)     完成任务情况:

包括小组和成员的完成任务情况。小组完成的任务情况指得是在一教学章节或单元内,课堂内各小组完成老师所给的任务情况,这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分,即任务完成程度(质量)和任务完成时间(速度)。例如完成程度可分为a,圆满完成——50分;b,基本完成——40分;c,未完成——30分。而完成时间也可以类似的分为:最快完成;准时完成;超时完成,并依次给予相应的分数。最后权衡任务完成程度和时间,综合评定各小组情况。

至于评定成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我采取的是在每章节或单元前,根据全班学生实际情况,依次列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应该适合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并且可以用:“good”,“better”,“best”诸如此类的来区别不同的目标,并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目标,也就是说一般的学生也可以选较难目标,好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简单的目标,这也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Family”这一章节中,“good”级别的要求是“认知描述家庭成员的称谓的英语单词,能用简单英语描述自己的家庭”,“better”级别的要求是“能够用流利的英语来描述自己的家庭,并能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family”这个话题中发生的小场景”,而“best”级别的要求是“能够用流利的英语来描述自己的家庭,并能用流利的英语来叙述“family”这个话题中发生的场景”。教师在教授完该章节或单元后,在小组内通过该学生在这个阶段课堂内的表现和成就,以及所选择目标的完成情况,采取自评与他评,教师评相结合评定各组员达成各自目标的情况。完成得一颗红星,没有达成不得红星。同时将这种目标完成情况以额外加分的形式量化,即完成good级别的可以在最后个人评分基础上额外加一星,而better级别的加两星,best级别的加三星,反之则没有加分。当然学生可在阶梯发展中逐步提高小组和个人的目标,最终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2)     纪律问题

小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用心倾听、交流。严重纪律问题(如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或讨论)得-10分;小的纪律问题(如有的同学说悄悄话,有人没有倾听)得0分;无纪律问题得10分。

3)     参与度

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就数量而言,看各组参与的人数及时间的数量;就广度而言,看各组各个层面的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看学生参与的是表面的问题还是深层次的问题,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按小组没有积极参与活动的人数计算,一个人扣5分。

IV. 结语:

在一个阶段后,老师还可总结班级各小组和个人的情况。在每月诞生(小组和个人)的月冠军,每星期诞生学期冠军,甚至于是学年年度总冠军。并可以以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当然以上只是我在此领域的一些个人见解。面对各式各样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实践,如何科学地制订合作性学习评价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推进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发展,尚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

 

ppt演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