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物理学习中影响学生理解力的障碍以及相应的对策
信息来源:  
日期:2008年02月28日
阅读次数:
快速分享:
字体:【

“为理解而教”,是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如果学生的学习最终未能增进他在某个领域的理解、未能基于这样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问题解决结合起来,那么,这样的学习很难说是“有效”的。考察当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本该达到理解水平的课,却连最基本的识记任务都不能完成,把教学变成学科习题的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许多处于实验阶段——让学生亲自探究的课,教师常常解释或者让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同样不能达到理解的水平。

怎样有效地实现教师与课程设计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实现他们对知识与意义的建构和生成?我们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真领会与贯彻《课程方案》精神,着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我们应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绝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某一种活动设计就能轻易达到,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探索研究“理解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本课题将对“学生理解力的表现”“理解力培养的内容”,“促进理解和评价理解的策略、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一、物理学科“理解力”

1.对物理现象、生活事实和实验数据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解释和说明的能力;

2.运用所学物理理论,能联系社会、生活、个人实际,提出问题,针对性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的能力;

3.能根据探究实验初步得出物理规律,能在不同背景下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

4.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

5.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认识自己思维、行为的优势与不足的反思能力。

二、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影响“理解”的问题及其成因

作为中学生常常会反映物理难学,老师也抱怨现在的课难教,学生总是教不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学生理解力不足,对物理知识没有真正地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到物理知识的应用。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对于理解力的障碍呢?在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去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呢?

1.感性认识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获得是观察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感性认识,不仅是物理思维的材料,是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的条件,而且也是用来检验各种物理理论真伪的标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物理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物作基础,学生就很难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感性认识不足是学习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影响理解力的主要思维障碍之一。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要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获得有关客观事物的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具有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是理解的基础,是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必要条件。然而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现在孩子,往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比较少,生活经验、劳动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足,这是造成对物理概念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比如在学习“简单机械”这个内容时,对于铁锹、手推独轮车、火钳、扁担等工具,学生有的没有使用过,有的没有见过,感到比较陌生,影响了从这些工具中抽象出杠杆,更影响到对杠杆类型的分析。感性知识的不足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比如如果没有观察到足够多的电磁感应现象,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电磁感应这一概念,如果没有观察到自感和互感现象,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自感和互感的概念。

总之,感性认识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掌握。

2.新旧知识分离

物理学中的概念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概念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一个物理概念,往往是一些概念的发展,又是另一些概念的基础。因此,依据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物理概念可以组合成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例如由质量和体积组成密度的概念,速度和时间组成加速度的概念,由质量和速度组成动量的概念等都是依据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一个或几个已知的概念组合或发展成新的物理概念。不能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是影响概念理解的又一个障碍。

3.思维方法不当

物理概念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在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后,必须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其实质和应用。没有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