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良好行规的种子,收获成长进步的喜悦
“我的习惯我作主”主题活动案例研究
韩海虹
活动创设依据:
1、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很有名的格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
2、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0岁至 12 岁(幼儿园和小学)。学生在此期间如果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初中、高中再要想养成就很困难了。学生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是一张白纸,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学生们现处于关键期的末端,更要紧紧抓住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做人、做事、健体、热爱学习等诸多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创造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学校理解力课题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因素位居各大影响理解力因素榜首,这一选项平均为57.96%,中预为43.33%,初一为52.50%,低于平均值。初二为62.82%,初三为67.80%,高一为62.16%,高二为58.97%,高三为63.33%,高于平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明白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在实践中发觉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尽管在学生开始中学生活的前两年尚未完全清楚意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但上课思想集中、认真记录笔记、按时交作业、不懂就问等等简单却又重要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校的中预、初一年级就开始培养。这将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操作依据
1、养成途径:
习惯来自于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唯养成一途径就是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一系列习惯,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2、养成方式
指导学生自主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自主发展,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引导他们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建构,就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必须经历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健全的人格又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 21 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雷打不动,直到自觉执行为止。心理学上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行就是行为。一个人的品德自始至终都会从行为中自觉的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被动的,即不自觉的,往往要别人不断教导,严加约束;第二层面是主动的即可以自觉的去执行;第三层面就是达到自动化的境界。如幼儿一旦经过多次地反复练习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刷牙后,老师父母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会做好,这就叫做从小养成自理的好习惯了。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3、养成评价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队员在少先队集体中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
• 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 同桌、朋友的提醒
• 小队队员、辅导员的督促
• 值日队长、中队委员会的评价
• 中队之间比比赛赛,互相学习、交流
每天填写自评表格,每天值日队长检查督促,每周家长、班主任检查督促
活动操作手段
填表法
我要养成(改正)的习惯 |
原因 |
总结 | ||||
|
| |||||
日期 |
3/2 |
3/3 |
3/4 |
3/5 |
3/6 | |
评分 |
|
|
|
|
| |
备注 |
|
|
|
|
|
“我的习惯我做主”主题活动统计表
自评者: 互评者:
序号 |
养成目标 |
结果评价:成功/失败 | ||
自评 |
互评1 |
互评2 |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过程分析: | ||||
活动建议: |